科研进展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在强发射线星系光

天文研究报告_天文学科研工作_天文科研动态/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郑振亚研究员牵头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实验室合作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太空飞行中心等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根据目前最大的光谱,在近1550个绿豆(GP)星系中发现了5个具有双峰窄线的特殊星系搜索样本。 分析表明,这类特殊天体可能起源于活动星系核(AGN)的合并。 这项研究成果有望揭示特殊类型星系——绿豌豆星系中大质量星系和超大质量黑洞的联合演化特征。 相关成果于2023年7月19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绿豌豆星系因其绿色且致密的光学形状而得名[1]。 它具有极强的发射线,特别是电离氧[OIII]发射线。 绿豌豆星系通常是低红移星系,质量小,金属丰度差,恒星形成活动活跃。 它们被认为是附近宇宙中早期星系的对应物。 一些绿豌豆星系显示出活动星系核的活动迹象,反映了核心区域超大质量黑洞活动的特征。 因此,对绿豆星系进行系统的搜索和研究可以帮助天文学家更深入地了解早期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同时,研究绿豆星系的活动星系核样本可以为研究早期超大质量黑洞与宿主星系的共同演化带来启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领导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联合研究小组,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 ,LAMOST)河外巡天项目的绿豌豆星系样本[2]分析了LAMOST光谱发射线剖面(图1)。 LAMOST河外巡天项目的绿豌豆星系样本是目前最大的豌豆星系光谱搜索样本,包括近1550个豌豆星系光谱,比之前斯隆数字巡天(SDSS)光谱确认的豌豆星系样本还要大。 这个数字增加了一倍多。 研究人员发现,在近1550个豌豆星系光谱中,只有5个绿色豌豆星系具有明显的双峰和窄线。 基于X射线、中红外、无线电和其他多波段光度测量和光谱数据,他们使用能谱拟合和光线诊断方法高度可信地验证了该样本中的活动星系核活动。 结合发射线剖面和光学形态,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星系双峰剖面的物理来源更有可能是双活动星系核的合并,而不是流出物或气盘。

  论文第一作者、上海天文台博士生林如秋表示,这五个绿豌豆星系的双峰发射线成分非常窄,形状致密,无法区分盘状结构,没有明显的盘状结构。倾斜角度。 因此,双峰源自流出物或气盘。 概率很低。 论文通讯作者、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表示,这五例绿豌豆星系具有比双峰发射线更强的[OIII]等效宽度(等效宽度定义为谱线强度和连续谱)一般 2 型活动星系核中的星系。 比),而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早期宇宙中星系的合并有关。 即将开展的LAMOST绿豌豆星系新巡天项目预计将为我们提供更多此类特殊星系样本,进一步揭示大质量星系。 以及超大质量黑洞的共同演化。

  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智利天文研究合作项目、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一期科学项目、上海天文台培育项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天文学科研工作_天文研究报告_天文科研动态/

  图 1. 左栏显示了五个双峰窄线豌豆星系的 Pan-STARR 光学 gri 三色伪彩色图像。 图像大小为 10 角秒 × 10 角秒。 右栏列出了光谱发射线拟合结果。 黑线是观察到的光谱,蓝线是拟合分量,红线是模型光谱。

上一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在青岛举办
下一篇:矿物材料学原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