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长期关注我国为数不多的天文科普教育网站,结合作者个人多年来从事天文科普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分析了我国天文科普教育的现状。多次建设天文科普教育网站的实践经验。 提出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 本文还以信息化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天文科普教育网站建设的现状,针对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发展策略,并利用研究成果初步构想了一个天文专题网站科普教育——“流星在线”网站。本研究结果可为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和网站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天文科普教育、科普教育信息化、天文科普网站。作为当代大学生们,我们逐渐了解了头顶的星空,了解了浩瀚的宇宙,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大众的天文知识是多么的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比如,我国的神舟六号飞船最近发射升空。 然而,目前我国天文科普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天文科普教育的普及面临着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一新兴媒体具备了赶超传统媒体的潜力。 在许多传统科学通过互联网在信息化、网络化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古代天文学又该如何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天文科普教育的艰巨任务又该如何利用这个契机普及天文学呢? 走向高潮,这将是广大科普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天文科普教育现状及新时代信息化的定义(一)天文科普教育在取得快速进展的同时,问题依然严重 1、虽然国家高度重视,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和发展体系****毛泽东同志多次就加强科普工作发表重要讲话。 他还于1997年、1998年两次视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并题词:“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社会”和“发展空间天文学,探索太阳奥秘”,对全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心、支持和参与天文科普教育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天文科普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然有限,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发展体系。 2、国家和社会投入人力物力后不知道如何利用资源。 天文科普教育投入与产出极不平衡。 目前,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中学新课程标准试点中,天文学基础部分已被列入初中,我国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和网站建设探索“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些高等院校和示范中学还开设了天文选修课并建立了天文台。 许多城市的少年宫还设立了天文馆或天文展览馆。 然而,这些天文科学设施很少得到定期使用,一些学校很难每年开放两次天文台。 对于公众尤其是大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天文知识的理解还处于启蒙阶段。 有的学生甚至对天文知识一无所知,更遑论能够运用天文知识和观测研究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生产生产问题。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天文精英教育和天文大众教育在发展中不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目前,国内天文机构和大学虽然也有长期从事组织和参与天文精英教育的“正规军”,但他们只关心大众天文教育。 一些天文爱好者积极参与活动。 他们大多属于“业余群体”和“平民群体”,分布过于分散。 他们常常“孤军奋战”地从事普及天文教育的工作。 由于缺乏专业机构的支持和充足的活动经费,很多组织很难组织大规模的科普活动,取得的成果和影响也非常有限。 4、媒体宣传在加强的同时,存在严重偏差问题。 媒体在宣传报道时,重点是满足公众的好奇心。 它们只提供一些观赏性很强的天文现象,比如2001年的狮子座流星雨,并不提供天文现象背后的知识。 讨论的很少,还不时有对天文知识的错误介绍,更不用说深入的天文理论的推广了。 (二)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新时代天文科普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天文科普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如何解决新时代天文科普教育问题将是天文科普教育发展的关键。 地点。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将是解决新时代天文科普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 1.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所谓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天文科普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
其基本含义是指信息日益成为天文科普教育的基础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天文科普教育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的过程。 2、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开发和利用天文科普教育信息资源; 建设全国天文科普教育信息网络; 推动天文科普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培养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人才; 制定和完善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政策。 3、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 天文科普教育信息数字化; 天文科普教育信息传输网。 4、信息时代天文科普教育的特点。 我国在探索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和网站建设方面走在前列,资源丰富。 向公众展示的天文科普知识由于网络的传播和传输而变得极其丰富的资源,为全体天文科普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其次,传播速度快。 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天文科普知识可以在几秒钟内传播到全世界。 第三,三维同情。 天文网站让人们能够快速、廉价地在不同的载体上获得多种形式的天文知识表达。 因此,天文知识的增长受到不同代际、不同国家、不同知识捐赠者的互动影响和感染。 2、我国天文科普教育网站建设现状。 2004年4月27日至31日在山东威海召开的“全国高校天文教育与发展暨第三届高校天文选修课研讨会”上,代表们就几个话题进行了讨论。 各方面达成共识。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天文教育必须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我国天文资源的共享。 天文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和网上观测站建设刻不容缓。 天文科普教育网站是天文科普教育实现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天文科普教育网站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据最新统计,我国有个人天文科普网站100多个,天文学会、协会网站近50个,国内天文机构拥有的官方天文科普网站18个。 目前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天文论坛有两个:木府天文论坛和星空之友天文论坛。 其中,木府天文论坛拥有注册会员2万余人,迄今发帖量超过30万条,日访问量超过5000人次。 这些数据虽然保守,但足以证明网络天文科普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目前我国天文科普教育网站的建设现状并不乐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站融资困难。 天文学作为一门冷门学科,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尤其是资金方面。 目前,许多天文科普教育网站的建设因缺乏资金而无法进行。 2、网站规模小,地区发展不平衡。 总体而言,天文科普教育网站的数量仍然较少,质量相对较好的网站更少。 总体来看,与国外差距明显。 天文科普教育网站主要集中在北京等大城市,网站之间的地域差异也非常明显。
3、网站栏目不够丰富,时效性差,缺乏后续建设。 目前,我国天文网站栏目单一、内容匮乏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网站只有一百甚至十几条信息。 内容更新不及时或提供过时的信息。 网站的这一部分是“建设”网站而不是“建设”网站。 这只是一些天文常识的堆积。 信息采集方式单一,信息重复率高。 4、天文信息缺乏深入探索和开发,缺乏专业的天文搜索引擎。 专业搜索引擎是搜索引擎的方向之一。 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要求搜索引擎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目前,天文科普教育网站基本提供天文相关信息的原创素材,缺乏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深度挖掘。 随着天文科普教育受众越来越注重获取信息内容,信息受众更加迫切地需要高附加值的信息,即经过认真研究和理解后,经过深度加工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国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及网站建设的探索 5、网站页面制作粗糙,视觉效果较差,缺乏专业的网站建设和维护人员。 网页的视觉效果将成为衡量网页质量的关键。 一些网站的页面存在网络不同层级页面风格不一致、图像处理粗糙、页面调用速度慢、文件下载速度慢等问题。 此外,还存在错别字、错别字等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网站建设和维护人员造成的。 三、信息时代天文科普教育网站建设的探索(一)天文科普教育网站建设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给我们天文科普教育网站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针对天文科普教育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希望对天文科普教育网站建设有所启发。
1、做好网站建设资金筹措工作,让网站建设无忧。 在科教兴国成为国策的今天,政府投入应该成为天文科普教育网站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免费的,更有利于天文科普教育网站的建设和天文科普教育的广泛深入发展。 政府应加大投入,免费提供相关网络资源。 此外,吸引民间投资和慈善捐赠是一条相对灵活的路径,也是国家天文科普教育网站发展的重要方向。 2、制定网站建设目标,准确定位网站。 每种网站都必须圈定自己网站的受众群体,了解这些网民群体的需求,并向这些网民群体传递信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固定的网民群体,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 天文科普教育网站的目标应设定在普及天文科学知识、传播天文科学方法、弘扬天文科学精神的框架内,切实提高受众的天文知识。 在网站定位上,要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网民提供丰富、适宜的信息资源。 3、保障网站信息畅通,组织建设天文资源信息数据库。 天文知识信息流通不畅,导致天文科学研究与天文科普教育网站脱节。 天文知识流通不畅,影响了天文科普教育网站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信息无法及时更新。 建立天文资源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网络保存和复制信息的功能,方便公众获取和使用。
4、开发天文科普信息搜索引擎。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天文科普教育网站建设的关键。 事实上,大多数天文科普教育网站比较分散,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因此,应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提高搜索引擎质量,使天文知识库成为覆盖天文学及相关领域的信息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5、加强网站管理和维护,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第一,利用社会资源。 天文组织可以聘请高校网络技术人员,弥补天文网站技术实力的不足; 其次,从天文组织内部选拔和培训专职和兼职的网站建设和管理人员。 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具有较高水平的天文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网络技能的人员。 我国天文科普教育信息化及网站建设的探索(二)建立天文科普教育专用网站——“流星在线”网站的设想。 目前我国大陆几乎没有与流星观测相关的专门网站,天文爱好者的流星观测水平很低。 同时,由于流星预报有时会突然发生,导致大多数天文学家根本无法获取信息,这极大地影响了天文学家的流星观测。 大多数天文学爱好者不知道将他们的流星观测数据发送到哪里,或者他们观测到的数据是否有用。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以流星观测为主的网站,为流星观测者与天文专业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提供平台。
一、“流星在线”网站建设的目的和特点:提高我国天文爱好者的流星观测水平,培养一支能与国外竞争的高素质、多元化的流星观测者队伍,为我国及国外相关机构提供信息利用的能力。 该网站的特点是数据丰富、预测及时。 它的建立需要专业和业余力量的合作。 2、“流星在线”网站概念: 流星观测数据库:包括流星雨预报、中国流星观测者发表的报告、国外的一些报道、流星历史背景信息等。 流星观测文献数据库:各种相关工具信息(定标天空区域图和极限星等换算表、每日流星群编号位置)、IMO表格格式及解释介绍、各种流星观测方法的介绍和讨论。 流星观测者的观测文章:收集国内外流星观测者撰写的观测经历、见解和经验。 流星观测邮件讨论群:及时传递流星观测信息。 流星观测软件库:收集相关正版软件,供天文爱好者使用。 流星图片库:收集国内外流星雨照片,分类整理并提供详细介绍。 流星论坛:流星观测者交流工作经验、相互联系的论坛。 [参考文献] [1]张艳萍,陈莉. 深化改革促进我国高校天文教育发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