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是十六圆。 十六岁的明月挂在天上。 9月14日下午6点,本报30多名年轻记者登上马家山山顶的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 他们不仅全面了解了与月球相关的天文知识,而且还全面了解了与月球相关的天文知识。 望远镜与月球进行了“零距离”接触。
来百度APP欣赏高清图片
当他们刚到天文台时,月亮还“害羞”,不肯出来。 变幻莫测的云层挡住了月亮的光辉。 虽然小记者们没有看到月亮,但他们在天文台上了一堂精彩的天文课。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曹晨博士为大家讲解了与月球相关的知识。 他告诉大家,中秋节是我国最古老、最著名的节日,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 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歌颂月亮的诗篇。 宋、明、清时期,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更加广泛。
“哪个小记者会背诵有关月亮的诗?” 曹医生询问众人。 这对年轻记者来说不是问题。 大家举手背诵了十几首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但这些诗并不是没有规则的。 大家根据月相的变化来回答。 比如,月圆之际,有的年轻记者背诵李白的《鼓浪屿》。 “少时不识月,以为是白玉盘。又疑瑶镜,飞青云。仙人垂腿,桂花树不圆。”白兔捣药,问和谁吃饭?说到残月,小记者背诵李商隐的诗。楼上欲休黄昏,玉梯如钩横过月。芭蕉不露丁香节,与自己的忧愁一起迎春风。
随后,曹博士还介绍了与月球相关的天文知识和历史知识。 年轻记者们受益匪浅,了解到今年是阿波罗登月计划50周年。 本次科普天文知识之旅的亮点就是参观天文台顶层的动态折射望远镜。
据天文爱好者协会成员介绍,有两个天文台。 西天文台为赤道反射望远镜,直径1米。 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口径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望远镜,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东平台为折射望远镜,口径30厘米。 目前主要向公众开放。
这时,月亮渐渐从云层中挤出来,变得更加明显。 年轻记者们用折射望远镜近距离看到了“月亮”,感到无比惊讶。
“正如诗中所写,我看到月亮只是一个大圆盘。” 一位年轻记者说道。 相关链接 -
“知识服务大众,科学引导生活”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拥有一支强大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兼威海市天文台)由山东大学、威海市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共建。 于2007年6月正式启动并竣工。 天文台成立以来,本着“知识服务大众,科学指导生活”的宗旨,天文台免费向威海及其辖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各类天文科普教育志愿服务。周边地区、山东省乃至全国。 活动。
天文台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天文教师队伍: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实验员3名、观测助理3名,全部从事志愿者天文科普服务。 主要科普带头人是2008年博士毕业到校的人。 2010年在校工作11年的曹晨副教授和在校工作9年的任大勇老师,老师们在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基础上,热情组织并参加天文科普工作,经常牺牲晚上、周末和节假日的休息时间,不求任何回报地做出无私的贡献。
除天文台和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的教师外,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志愿者科普服务的主力更多依靠的是以威海天文台骨干成员为主的约150名大学生天文科普志愿者。山东大学天文学会. 团队。
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学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平均每年新增会员150人左右。 致力于培养和提高会员对天文的兴趣,丰富会员的课外生活,向会员和社会大众普及天文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未来有志于天文研究、教育和科普的青年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志愿者服务体系。
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协会科普志愿者每年协助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开展各类科普活动110余次,累计志愿者时数2000小时。 除依托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日常开放进行天文科普外,协会还利用小型天文望远镜等设备,在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内开展路边天文科普活动。科技(威海)、威海市政府广场、国际海水浴场。 观摩活动吸引了更多市民参与。 每年平均举办路边天文活动近10场,观众近3000人。
天文台老师曹晨、任大勇和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协会骨干学生还在高区一中、威海一中等学校担任天文校本课程教师和天文俱乐部讲师中学、沉阳路小学、新都小学。 每年免费授课近百场次,指导中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与此同时,天文台教师和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还为在威海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天文学协会发展论坛”、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大赛”决赛、全国中学生天文学奥林匹克竞赛。 在竞赛决赛、第22届国际天文学奥林匹克竞赛(IAO)等大型科技活动和竞赛中提供指导和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工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梦飞 陈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