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文件】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名
李忠远,胡文睿; 太阳耀斑可能的储能过程[J]; 天文学研究与技术; 1981年Z1期
胡文锐; 级联冲击波引发太阳耀斑理论[J]; 科学通报; 1981年第07期
张若涵; 加强业务管理提高预测报告质量[J]; 广西气象; 1982年第01期
李忠远,胡文睿; 太阳耀斑可能的储能过程[J]; 空间科学杂志; 1982年第02期
孔繁钦; 模拟声学系统校准管[J]; 测井技术; 1982-06
马艳华; 利用太阳耀斑电离层效应测定低纬度D层顶部一氧化氮浓度[J]; 空间科学杂志; 1984年第04期
张公良; 太阳耀斑引起的日光层和地磁扰动[J]; 中国科学系列A; 1984年第03期
马建民,龙启利; 1984年4月24日大太阳耀斑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影响[J]; 空间科学杂志; 1986年第02期
叶宗海,蒋和荣; 太阳耀斑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影响[J]; 空间科学杂志; 1986年第03期
10
范大雄、周爱华、夏长礼; 太阳耀斑的物理预测[J]; 天文学进展; 1987年第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名
李毅; 林宝军; 王焕宇; 徐宇鹏;; 空间爆发量自动选择方法
赵正宇;吴大川;;武昌地区太阳耀斑事件的地磁脉动效应[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0年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林云芳; 曾小平; 赵明;; 南极长城站的地磁现象与电性结构[A];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2年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1992年
刘万通;;太阳耀斑引起的相位周期损失[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2年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黄永年;;太阳耀斑粒子的日冕侧向传播[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5年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李智;;太阳活动自动观测、预报、数据处理和研究的一些新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6年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王学义;黄永年;;太阳耀斑电子与日冕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刘振兴;石建奎;沉超;;地球磁尾物质抛射[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7年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黄永年;王志丹;王学义;;地球轨道质子事件的强度-时间变化[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7年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彭凤林; 董爱英; 唐克云;; 重大太阳事件和磁暴期间的哨声和甚低频观测研究[A];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7年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名
张健; GPS对太阳耀斑电离层响应的监测与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2年
曲丽琴; 多卫星海色数据融合[D]; 中国海洋大学; 2003年
刘勇; 同步辐射Rayleigh-Kings波场加速日冕高能电子[D]; 南京师范大学; 2003年
钟晓春; 太阳射电爆发光纤精细结构观测与理论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3年
梁鸿飞; 1981年太阳西缘耀斑后环物理量场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03年
赵海娟;太阳活动预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4年
王琳; 太阳爆发射电和极紫外波段联合分析[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04年
孙明国; 色球耀斑Hα逃逸光子三维重建与演化分析[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05年
孔令高; 太阳风参数快速测量方法及风云二号丙卫星太阳X射线数据反演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6年
10
李书豪; 太阳耀斑微波峰值辐射观测特征提取与参数估计[D]; 西南交通大学; 2006年
中文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名
霍寿喜;太阳活动与人类健康[N];中国档案馆;2000年
记者李修伟; 透视空间实验室[N]; 中国航天报; 2001年
冉瑞奎; 开启空间天气预报之门[N]; 中国气象报; 2001年
张桂银、周易; 天军利剑出鞘[N]; 中国气象报; 2001年
江志明; 太阳活动影响我们的星球[N]; 科普新闻; 2001年
李修伟; 《神舟二号》有哪些内容[N]; 光明日报; 2001年
严益华; 浅谈太阳活动与灾难性太空天气[N]; 中国石油报; 2001年
; 修炼内功强化科技原始创新[N]; 科技日报; 2003年
; 让高科技群体聚集在党的旗帜下[N]; 辽宁日报; 2003年
10
记者郑阳:神舟飞船进行了哪些测试? [N];经济日报;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