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部联合评为“国家科学研究普及基地”。 颁奖典礼21日举行。黄静怡 摄
5月20日至21日是国家天文台“公众科普日”。 图为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金21日在活动现场。 黄静宜 摄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部联合评为“国家科学研究普及基地”。 颁奖典礼于5月21日举行。
“这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军表示,作为天文研究的国家队,“我们不仅要在天文前沿进行探索,还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国家天文台拥有一流的科研设施,承担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还有兴隆光学天文观测基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 基地、国家天文台密云站等多个野外站一直是“高端科研资源普及”和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
严军表示,下一步,国家天文台将系统梳理科普资源,增强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 一方面要“走出去”,推广科普资源; 另一方面,要“请进来”,定期组织科普活动。 活动并举办一年一度的公共科学日。
5月20日至21日恰逢国家天文台“公众科普日”。 千余名观众汇聚于此,探索宇宙,筑梦未来。
“以往开放日只有一天,但根据往年公众的强烈需求,国家天文台今年将开放日延长至两天。”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说。
记者了解到,国家天文台总部在两天内组织了多场科普报告,以及望远镜观测、天文科普视频秀等活动。 国家天文台沙河科普基地20日向公众开放,还准备了全穹顶天文馆体验、太阳黑子观测等活动。
“天文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1日面对来访的孩子们,严军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比如我们用的Wi-Fi,最早是天文学家发明的;我们现在用的时间,原来是国家授时中心”进行授时服务的天文台。”
记者注意到,当天,工作人员在室外架起望远镜,通过投影向公众展示太阳球体图像,同时还使用4台显微镜供人们观察各种陨石的切片。
开放日期间,来自北京的百余名中小学校长和科技教师也齐聚一堂。 国家天文台纪委书记石硕介绍了天文台基本情况和科普资源,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 就中小学生科学实践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