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天体物理领域高层次人才。 要求掌握现代天体物理学的理论和观测事实,了解国际研究前沿动态和一个或多个分支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观测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科学计算能力。 能够在相关学科独立开展创新、独立的研究工作。 学位获得者可适应国内一流大学的科研、教学工作或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天体物理学:(1)活动星系核; (2)星系物理学; (3)宇宙学; (4)相对论天体物理学; (5)行星物理学
修业年限及学分:
1.通过硕士学位招生考试或免试推荐等方式获得本学科研究生资格的,在校获得硕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 研究生须修满总学分不少于35个学分方可申请硕士学位。
2、研究生如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获得博士学位,一般需要5至6年才能获得博士学位,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 研究生在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前,必须获得总学分不少于45个学分(其中带有★标记的课程不少于8个学分)。
3、已获得硕士学位并通过我校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者,获得博士学位一般需要3至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申请博士学位前,须获得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其中带有★标记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
4.博士生开始博士论文研究工作时,必须论证论文选题和研究计划,并提出提案报告。 提案报告计为 2 学分。
5、博士论文期间,博士生须参加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并有论文在会议上以口头报告或墙报展示的形式参加学术交流。 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不计学分。
六、其他要求按研究生院规定执行。
2.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天文系于2000年正式成立,其前身是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40多年来,北京大学天文系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优秀毕业生,其中三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四人担任天文台台长、副台长。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成为国内外天文学界的重要学术骨干,为我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天文系是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双方共同成立的。 与北京天体物理中心联合办学,形成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进一步增强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密切合作,科学研究等
北京大学天文系设有本科专业和天体物理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和天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教授7人(其中院士2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4人。 天文系教师在星系与宇宙学、高能天体物理、射电天体物理、分子天文学、气体星云物理、恒星物理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天文系教师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天文学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3.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天文系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天文学专业知识的重大科学人才。 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天文学基础知识,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后备人才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天文学、数据处理、流体力学、天体力学基础、球面天文学、实测天体物理、理论天体物理、星系物理等。
4.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成立于1960年,是中国大学设立的第二个天文系。 在天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普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的定位和目标: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即建设国际公认的学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培养优秀的天文人才。
天文系现有教职工3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行政助教6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2人。 天文学系设有天体物理学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光学和天文教育硕士点。 天体物理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 天文学系设有天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天文学专业是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天文学概论》是国家精品课程。 拥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多次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与国内天文台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拥有“引力波与宇宙学实验室”、“现代天文学实验室”和“天文教育综合实验室”,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共建的“兴隆天文实践基地”等以及天文学学科与云南省天文台共建的“天文教育实践基地”。 天文系培养的学生学风纯朴,数学、物理基础扎实,实践观察能力强,天文计算和科学研究训练有素,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他们普遍受到雇主的欢迎和赞扬。
5.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天文系现有教职工1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1人,助理工程师1人。 其中,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人,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校级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新世纪杰出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2人入选支持计划; 科研经费充足,课题组成员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天文联合项目、中科院先导项目、国家“973”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20余项; 我系成员研究方向广泛,几乎涵盖了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所有领域。 他们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频繁,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