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在太阳邻域发现奇特恒星结构科学进展引社会关注

近日,田海俊教授在太阳邻域的猎户座天区附近,利用欧空局Gaia DR2巡天数据发现了一种巨型恒星结构。结合中国LAMOST和美国APOGEE等光谱数据,这个结构的运动学、化学特性、年龄和质量等基本特征已经初步测量。这个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上。这一发现被称为“恒星蛇”,由大约1800颗红色点状成员星组成,它们距离地球大约310 parsec(1 parsec 大约等于3.26光年),视向速度接近25千米每秒,“蛇”的长度和宽度均超过了200 parsec,而厚度仅有80 parsec左右,总质量超过了2000倍太阳质量。

该结构的头部包括两个正在溶解的核,位于289 pc和324 pc处,以22 km/s和26 km/s的速度移动。“恒星蛇”的成员分布显示出清晰双峰结构。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两种方法估算出的年龄,大致在30-40万年之间。

关于这一巨型结构形成的问题目前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潮汐力长期作用导致形成;另一种是自诞生时就存在原生态结构。由于形成这样的巨大结构需要几亿年的时间,经典理论无法解释一个团体如何迅速地被潮汐瓦解成如此庞大的形状,因此认为它们可能起源于分子云中的纤维状原生态结构。

GAIA、LAMOST等巡天数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临近恒星动力学信息,这使得“恒星蛇”及其分析能够改变我们对太阳邻域恒星形成以及介质环境演化认识。此外,“恒星蛇”中的成员包括大量仍处于主序前阶段的小质量恒星及刚进入主序的大质量恒星,将使其成为研究领域中理想实验室之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并获得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技术服务。

上一篇:银河画卷上的秘密科研人员揭开中心分子带的气体流之谜
下一篇:tjh25型高效波纹规整填料高效填充材料波纹结构设计规整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