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在太阳邻域发现奇特恒星结构科研进展引社会关注

近日,我的同事田海俊教授利用欧空局Gaia DR2巡天数据在太阳邻域的猎户座天区附近发现了一个巨型的恒星结构。我们结合我国LAMOST、美国APOGEE等光谱巡天数据初步测量了该结构的运动学、化学、年龄、质量等基本特征。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天体物理期刊》上正式发表。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根据其形状,我将发现的这个奇特结构命名为“恒星蛇”(“Stellar Snake”)。“恒星蛇”大约包括1800颗(红色点)成员星,距离地球大约310 pc(1pc约为3.26光年),视向速度约25 km/s,长、宽均超过了200 pc,而厚度仅80pc左右,总质量超过2000倍太阳质量,如图1所示,“蛇”的头部包括了两个正在溶解的核(绿色和标示),两个核离地球的距离分别为289 pc和324 pc,速度分别为22 km/s和26 km/s。“恒星蛇”的成员星在距离和视向速度分布上均呈现出清新的双峰结构。

通过等年龄线拟合等方法估算出该结构的年龄约为3400万年(如图2)。

关于该巨型结构的形成,现在国际上有两种解释:(1)潮汐力对星团长期作用逐步瓦解而形成的潮尾;(2)自诞生时就存在原生态结构。我及国际同行学者认为它们是起源于巨型分子云中的纤维状原生态结构。

GAIA、LAMOST等巡天数据所蕴含了前所未有的临近恒星动力学信息,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发现并进一步分析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太阳邻域恒星形成和环境演化认识。此外,“恒星蛇”的成员星将使它成为最理想的一个实验室之一,为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上一篇:新冠特效药来袭中国的疫苗之外的一抹笑颜
下一篇:北京高低温试验箱极端环境下的物质耐久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