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天文的奥秘是无尽我们为什么还要探索

既然生存的规律是多样,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 “地球生命篇章·物种大变革”(全8册),[美]本·加罗德著,[英]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森绘,石敏、何文珊译,苗德岁审定,译林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定价:240元 ?

“生存还是消亡?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王子的独白,如同一道永恒的问号,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家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也探讨了生与死的命题,并指出:人一生的起点预示着终点,即使活着也是向死亡迈进……没有正确面对死亡,就无法真正理解生活。

正如“地球生命篇章·物种大变革”系列作者、灵长类研究专家、保育生物学家本·加罗德所言:“自从地球上出现生命开始,就伴随着灭绝。给予足够时间,一切物种都会走向消逝。”然而,在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之前,人们难以接受生物会因灭绝而离世的事实。连达芬奇这样的科学巨匠也认为化石是现代生物遗体的一部分。而当博物学家布封指出化石代表的生物形态现在已不复存在时,这几乎是一场文化革命!不仅教会,还有其他一些研究化石的人们都不敢相信——创造者岂能让他所创造完美之体如此轻易地就失去踪迹?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时的人们甚至把意大利发现的猛犸象化石归为汉尼拔入侵罗马时从非洲带来的大象遗体。这说明他们坚信猛犸象仍然在地球某处隐藏着,有待探险家们去寻找。在18世纪末,当居维叶通过对猛犸象化石解剖进行科学研究后,他诚实地表明:这些不是任何现存的大象,而是已经灭绝的一个物种。这一发现震撼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是他最重要的一次科学贡献之一——它逐渐启迪人们接受生物灭绝这一事实。

后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一个概念:使用一棵大树来表示动物之间亲缘关系,其中绿色的小枝代表现存的物种,而枯萎折断或被抛弃掉的小枝则代表先前灭绝了的物种。尽管这些曾经存在但现在已无痕迹的植物和动物对于达尔文来说是个困扰,但基于演化学说的信念,他确信那些已经消失的地球生命总数远超过目前尚存的地球生命数量。

经过达尔文之后几代古生物学家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发现大量已滅絕動植物の化石,並證實達爾文預見的是對於我們了解過去與未來都至關重要。他們開啟了一個無限可能性的旅程,使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星球上曾經发生过什么,以及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行动,以保护这个星球上的未来。

据初步估计,在我们的世界历史上,只有1%左右是活跃于此刻的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剩下的99%属于那些早已成为史诗般故事中的记忆,那些被时间和空间掩埋的声音,那些被沉默吞噬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每一次新兴生的同时,都有一段故事即将告别。但正是在这种悲壮与希望交织的情境下,我们必须更加珍惜并努力保护当前尚未寿终正寝的地球居民,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共同过去以及未来世界不可复制的心智财富。

通过这八个选定的例子,本书讲述的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适应或抵抗环境变化,最终导致它们相继消亡或得以延续。本书揭示了五次(以及可能六次或者七次)全球性极端事件对地球及其居民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展示了这些事件如何塑造了现代生物多样性的面貌。本书还展望到接下来若干年的关键时期,将决定地球何去何从,以及作为该星球众多成员,你是否愿意加入这场拯救自然、尊重野生之战?

最后,我必须指出,本系列选择海南长臂猿作为最后一册主角,是一种深刻考虑。在序言中,本・加罗德这样阐释他的写作目的:“如果我们有机会拯救一个正在走向灭绝边缘的地方,让它免遭那可怕命运,那么首先要了解是什么导致了那个宿命。我想要把‘灭绝’当做一个过程来探索,它在何时、何地发生,又怎样影响到了演化过程?”实际上,无论本書表面看似只谈论过往,但内心却充满慈悲,为野生动植身及其整个栖息环境呐喊警钟!虽然“灭绝”作为自然界演进不可避免的一环,但不能因此成为破坏其余环境安全借口!正如他在《海南长臂猿》的结尾所写:“那么,这颗蓝色的星球上的未来又将会怎样呢?我不知道,我们谁也不知道。我只确定,现在这个自然世界正面临比人类历史任何时候都严重得多威胁,而且这个威胁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如果你担忧这么多栖息地正在迅速丧失,如果你担忧这么许多珍贵生命濒临毁败,那么记住,从地球整个人类历史开始,没有像今天这样有人为了这些栖息地和生命而奋斗。你,就是其中之一。”

读到这里,我相信,每位读者都会因此而感动起来!窥视于此,便知这就是这套丛书核心内容。(作者系美国堪萨斯大学荣休教授,本文系“地球生命篇章·物种大变革”系列总序)

中国科学报 (2024-10-11第3版读书)

上一篇:金属之韵热浸塑钢管的艺术编织
下一篇:工业纯水机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