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银河系中,存在着一片被称为“骨架”的分子云区域,这里是恒星尤其是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关键地点。近日,一项由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王科研究员领导的团队使用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进行了观测,他们发现了两个典型纤维状巨分子云中的冷中性氢成分,这表明原子云和分子云正在转化。这一转化标志着分子的诞生过程。在这两个巨分子云中的一些密集区域,已经观察到活跃的大质量恒星形成活动。
通过与化学模型的比较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巨分子的形成时间与大质量恒星形成几乎同时进行。这一发现支持了大质量恒星快速动力学时标内形成理论,同时也挑战了传统理论模型。这个结果已被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接收发表。
论文第一作者孙胜蓝是一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他在王科教授指导下完成了这一研究工作。此外,还有刘训川博士和许峰玮等人参与了此次研究。他们利用FAST高灵敏度、高谱分辨率和快速扫描成图能力,以及HINSA方法来提取冷中性氢信号,为此次突破性的进展提供关键证据。
该研究显示FAST对于深入了解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和演变至关重要,并且它在探索银河系结构时具有独特优势。此外,该团队还计划进一步利用FAST进行系统性观测,以揭示更多关于银河系“骨架”结构形成机制的事实信息。
标签:
天文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