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沉寂后,会场中响起了低语。人们纷纷转头,目光聚焦于台上的一位专家,他正介绍着二代北斗卫星系统的布局方案。突然间,一道清晰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安静:“不对,这样做错了。”那是郝晓光,他站起来,“纠正”了一下专家的说法。
多年后,当提及那个时候的“挺身而出”,郝晓光依然忍不住得意地笑着。他是一名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那次事件发生在2006年的一个研讨交流会上。当时,按照专家介绍的方案,北斗卫星优先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但向东和向北只覆盖到中国版图最远处。郝晓光拿出了自己编制的新版世界地图,对比着说:“明显忽略了‘北冰洋方向的战略需求’。”
郝晓光绘制的地图不同寻常,它展示的是一个竖版世界,其中包含东、西、南、北半球四个不同版本。在这些版本中,只有北半球版改变了传统设计覆盖范围,将美国置于中国之北。这张竖版地图让原本被压缩和模糊的事实变得明显无误。
单之蔷表示,从利玛窦画出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图开始,大约400年来,没有任何中文世界地图真正摆脱这个框架。直到2013年,郝晓光终于将他的系列世界地图正式出版,这些地图颠覆了过去单一角度看地球的地理观念。
现在,郝晓光正在计划将这些独特的地形进入学校教材,让三维地球最全面展现在平面上,为世人揭示另一种面孔。他凭一己之力挑战国人的“世界观”,尽管困难重重,但他坚信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
对于为什么没有竖版地图的问题,郝晓光解释说,从传统的地图来看,我们习惯认为东西更长或南北更长,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他还提到了北京飞往纽约是否应该选择太平洋航线还是通过大西洋航线,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我们的位置,以及如何利用这样的视角来改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在地球仪无法提供全貌的情况下,有横版就应有竖版,有东西半球则应有南北半球,以此弥补地球仪不足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像郝晓光这样的人,用他们独特而又全面的视角去重新构建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一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