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合成生物学产业链重要一环,这条示范线在沪启动
合成生物学技术及研究范式赋能生物制造,已成为深化生物技术,拓展生物经济赛道,推进新时代跨越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2021年,基于稀有人参皂苷CK细胞工厂从头合成技术先后完成从“0”到“1”突破以及从“1”到“100”的突围,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岳建民领衔成立生合万物(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合万物”),致力于用合成生物学技术从头合成天然化合物,引领合成生物技术在药物、食品营养和日化等领域的革新。
“合成生物学既是探索生命科学的基本规律的有力工具,也在医疗、能源、环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建物致知’与‘建物致用’的双重属性。然而,目前能够为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发展提供中试服务的平台却非常少。”生合万物首席科学家赵国屏告诉《中国科学报》。
从合成生物技术的源头走向产业化需跨越技术可行性验证、工程转化与市场适应性这三重挑战,这其中中试环节缺失成为产业化成功率低的核心痛点。据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调研显示,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未经中试的产业化成功率则只有30%。
为解决此行业痛点,2023年1月,生合万物联合上海化学工业区,通过昇合建物(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昇合建物”)启动打造天然产物生物制造示范线,后于2025年1月16日获市安监部门批复试生产。

?
4月7日,昇合建物天然产物生物制造示范线正式启动,标志着上海已完整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验证-产业化中试”的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创新链条。
“天然产物生物制造示范线的顺利启动,标志着生合万物在产业进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启动仪式上,生合万物联席科学家岳建民在致辞中表示,示范线创新性地集成了全自动发酵系统、先进的质控体系及化工安全标准,可实现发酵过程的精准控制与工艺灵活适配,将实验室克级产物提升至百公斤级量产,率先突破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制造的中试瓶颈。
活动当天,赵国屏以“合成生物学赋能生物制造/生物医药”为主题发表演讲,系统梳理了生物技术从古代发酵到近代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赋能,再到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赋能的演进历程,并聚焦生合万物从稀有人参皂苷人工细胞工厂量产技术上的突破起步,构建“实验室-中试工艺与质量研究-产业转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的研究开发模式,推动天然产物在药物、功能食品等领域的应用。
赵国屏指出,合成生物领域亟需突破生命系统“涌现性”认知与工程化设计技术,通过“政产学研金管”联动改革机制,结合构建数据治理与工程平台,实现白箱与黑箱结合的定量合成生物学知识与技术推动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应重视平衡监管与创新,最终以合成生物学赋能绿色经济与人民健康。
“示范线未来不仅将支撑生合万物的天然化合物生产,也将服务于全国的业界同行。”赵国屏补充道。
据了解,昇合建物示范线已启动稀有人参皂苷、麦角硫因等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技术放大的工程验证,未来将为化妆品、功能食品及创新药领域提供从工艺优化到规模化生产的全链条支撑,填补合成生物技术从“实验室样品”到“市场商品”的关键断点,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化升级。

?
同时,依托示范线,昇合建物的中试服务可向产业化上/下游不断拓展,作为首个正式投产的天然产物生物制造示范线,生物制造长三角的重要节点,也作为合成生物技术赋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链,为中国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制造提供高质量的全链条服务奠定重要而关键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