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物理学院天琴引力波理论团队在Nature发

天文科研动态_天文科研是干什么的_天文研究

天文研究_天文科研动态_天文科研是干什么的

9月15日,《Nature》杂志子刊《Nature Astronomy》发表了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罗军教授共同研究的文章。扬州大学. 王斌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的概念与现状》。 本文受主编May Chiao博士和副主编Marios Karouzos博士邀请,向国际学术界表达中国的声音,全面介绍中国“天琴”和“太极拳”的成就”项目。

天文研究_天文科研动态_天文科研是干什么的

图:期刊发表截图

天文研究_天文科研动态_天文科研是干什么的

2016年2月,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于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这是21世纪物理学最重大的发现。 引力波在宇宙中几乎自由传播,这是探索新物理学和宇宙奥秘(包括引力本质)的新窗口。 发达国家间在引力波探测方面的国际竞争现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为了参与引力波这一国际最前沿、基础性科学研究的竞争,中国科学家自主提出了“天琴”和“太极”两个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

天文科研是干什么的_天文研究_天文科研动态

图:国际几大空间引力波计划示意图

“天琴计划”由中国科学院罗军院士于2014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国际会议上提出,2015年7月在中山大学启动,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 目标是2035年左右在高度约10万公里的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完全相同的卫星,组成边长约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编队,建设空间引力波观测站“天琴”。 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开展天体物理、宇宙学和基础物理前沿研究。 “天琴一号”于2019年12月20日成功发射,实现了全部预期目标。

2016年,中科院提出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 与欧美LISA计划类似,“太极计划”的三颗星编队轨道以太阳为中心,设计干扰臂长为卫星间300万公里。 “太极计划”对卫星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颗卫星必须组成一个超稳定、超安静的平台。 2019年8月31日,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太极计划第一步成功实现。

天文科研动态_天文科研是干什么的_天文研究

图: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对不同方向引力波源的定位精度。 深色代表定位精度高。

宫云贵教授长期从事引力理论、引力波物理和宇宙学研究。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中国天琴、太极联合观测开展研究的人。 他发现天琴和太极的结合可以提高引力波源的空间定位能力。 改进至少两个数量级,这为引力波作为标准哨子研究哈勃常数危机和宇宙演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天文研究_天文科研动态_天文科研是干什么的

图:宫云贵教授照片

单个引力波探测器对不同的空间方向具有不同的灵敏度。 龚云贵教授团队发现LISA、天琴和太极不仅可以覆盖更广阔的空间,还能更准确地确定引力波源的物理参数,从而更好地了解种子黑洞的起源和演化、黑洞的起源和演化宇宙和引力的基本特征。

据悉,相关工作也被美国《今日宇宙》报道。 文章除了全面详细介绍我国两个空间引力波计划的概念和现状外,还总结了作者在与LISA、天琴、太极联合观测空间引力波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天文科研动态_天文科研是干什么的_天文研究

上一篇:盘点中国空间站2023高光时刻
下一篇:25项贵州省科技厅发布2023年项目验收结果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