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研究小组的博士候选人申海亮,在资深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教授的指导下,运用CO(1-0)和NH3观测技术,对银河系中英仙座旋臂上的两个巨型HII区-W5分子云复合体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这项工作,他们揭示了大质量恒星在形成过程中的反馈效应,这些反馈包括星际风、辐射等对周围分子云结构、性质和演化以及内部恒星生成活动产生的显著影响。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理解恒星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对于探索如何触发或抑制后续的恒星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利用紫金山天文台的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和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对W5分子云进行了广泛观测,其中包括对大尺度CO(1-0)区域的大规模观测以及致密区域NH3数据的精细分析。这些努力旨在阐明大质量恒星反馈作用如何塑造其所处环境并推动进一步发展。
研究成果显示,在HII区边缘附近,氢气体柱密度和温度均显著升高,并伴随着红蓝移现象,而使用8微米PAH辐射作为一个标志物来追踪反馈效果时,我们发现这些区域内存在活跃动力学,并且其中许多致密团都满足成为超大质量恒星孵化场所。此外,大部分年轻类I型恆星集中于这些受激励的地方,与未受到任何影响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方支持,并且由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提供关键设备与技术服务。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天文学报》2024年第AA卷第689期第A140篇文章中,读者可通过点击链接访问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