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报评论】
又是一年的开始,“冷门”的天文专业备受关注。 过去,天文学一直被视为理想主义者的选择。 抬头看月亮的代价,似乎就是在地上损失六便士。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基础学科投入以及更多天文和航天项目的完成,国内天文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鹏飞曾撰文,从1999年到2020年,我国平均每年有一所大学设立天文系,天文专业本科生数量该国从1994年的28个增加到2018年的208个。 2018年,在原有5个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新增天文学等12个学科进入基础学科拔尖生培养计划,使天文学成为基础学科之一。学科,更受欢迎。 注意力。
从高校开设天文专业和发展天文教育的趋势来看,国内天文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高校相继设立天文专业。 鉴于此,不少观察人士指出,天文学这个传统上高考冷门的专业将迎来走红的机会。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2020年开始,教育部启动“强基计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三年来,已招收人员18000余人,其中包括招募和培养天文人才。 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其中就包括天文人才。
我们高兴地看到天文学的普及,因此更需要重申尊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律。 高校设置天文专业时,需要客观评估现有天文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 从现实来看,按照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从事天文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天文学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并不高,只有50%左右。 据统计,天文本科毕业生主要继续深造,有的院校高达70%,但相当比例的深造并非天文学。 虽然基础学科专业的本科教育并非以就业为导向,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厚实的基础学科能力和素质,但毫无疑问,毕业生“匹配率”较低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专业化建设和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天文专业,这个问题值得关注。 开设天文学专业的高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对新设专业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以及成为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的志向。 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应注重对学生好奇心的关怀,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社团活动中注重学生学科素养和学科兴趣的培养。 特别是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应该通过开设选修课等多种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前沿。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大学和专业。 确定你的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方向。
一方面,高中有必要扭转“只进入高等教育”的倾向,在必修课之外为学生提供选修课和各种探索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 另一方面,大学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比如为高中生开设基础学科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基础学科专业。 基于兴趣选择的大学和专业是学生自己的“热门”学校和专业。 基础学科属于“长期专业”。 只有兴趣才能给学生学好专业的内在动力。 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也是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关键。